曾畏
曾畏连冬期破寒,彼时倍觉度身难。
熬霜怎比铜豌豆,抵雪唯凭铁卧单。
炭火贫门书气窄,冰墙小榻俗氛宽。
原应灶底充柴木,有幸能余爨下残。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5年6月24日。
诗的意思是:曾经畏惧漫长的冬天期待破除严寒,那个时候几倍地觉得度日艰难。在霜中煎熬哪赶得上铜豌豆,抵御冷雪只能凭借铁卧单。炭火无助贫门,书生气窄而又窄,冰墙簇拥着小小床榻,世俗气在渐渐加宽。原来应当在锅灶底下充当柴木,却有幸能够剩下了爨下的桐残。
首联中的“连冬”,指整个冬天。见唐代诗人张籍的《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诗:“年少才高求自展,将身万里赴军门。辟书远到开呈客,公服新成著谢恩。驿舫过江分白堠,戍亭当岭见红幡。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这一联中的“破寒”,意为驱寒、消寒。见宋代诗人朱熹的《圭父约为金斗之游次韵献疑聊发一笑》诗:“几日春风未破寒,远峰晴露玉巑岏。不成蜡屐携筇去,且复钩窗拄颊观。闻道追游当作意,故应期日尚能宽。阴崖冻合无垂练,却恐诗翁兴易阑。”
这一联中的“度身”,指维持生计,过日子。见明代诗人袁宏道的《湖上迟陶石篑戏题》其二:“歌舞丛中可度身,六桥随处嗅香尘。西家有个如花女,可得将来有远人。”
颔联中的“铜豌豆”,比喻在磨砺中不屈不挠的人。见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不伏老》曲:“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总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嚥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自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一联中的“铁卧单”,指坚硬冰冷的被单。亦比喻感情冷漠或道貌岸然的人。见元代剧作家董君瑞的《哨遍·硬谒》套曲:“皮锅里炒爆铜豌豆,火炕上叠翻铁卧单。”
颈联中的“书气”,指书生气,书卷气。见明代诗人于谦的《观书》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一联中的“俗氛”,指世俗气。见宋代诗人郑清之的《净明院》诗:“斋宿虚閒只净明,俗氛暂洗觉身轻。半山云脚炊烟湿,一枕松声涧水鸣。对语老禅真法器,译经新谛出僧檠。归翻贝叶莲花颂,犹带招提月影清。”又见宋代诗人蔡襄的《怀文雅俨上人》诗:“填填车马走沙尘,中有伊人离俗氛。千里不逢京下信,五年虚断海边魂。何穷世事秋林叶,自在心灵晚岫云。闻道西堂今粹隐,暮钟朝磬欲何云。”
尾联中的“爨下残”,即“爨下余”,指灶下烧残的良木,后比喻经历劫难而幸存的珍贵人才或事物。见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诗:“羁魂虚仗些词招,病骨那禁积毁消。乱叶打窗寒有信,昏灯照幔梦无聊。栈边老骥心空在,爨下残桐尾半焦。百感忽生推枕起,碧霄银汉正迢迢。”又见李升华七律诗《爨下》:“曾经火里悲声苦,吾骨应同爨下余。不是求生逢辇路,何逃转死弃沟渠。斫琴几历三秦雪,写韵偏埋九楚墟。耿耿泯然尘俗世,老来只见意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