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
昨夜曾回梦里家,红云缕缕日西斜。
逢门喜入秦人洞,遇院惊看郑女花。
书屋重聆吟楚雪,菊篱仍是植苏麻。
双亲迎我滴珠泪:归省何乘犯斗槎?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5年3月30日。
诗的意思是:昨夜里曾经回到了梦里的那个家,在一缕一缕的红云之中夕阳正在西斜。逢到一门,便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这座秦人之洞,遇到一院,很惊讶地看见了一簇簇郑女之花。重新聆听书屋传出的吟咏楚雪,菊篱之处仍然种植着挺秀的苏麻……双亲迎接我时滴下了慈祥之泪:一番归省何必还要乘坐犯斗仙槎?
颔联中的“秦人洞”,即"秦洞",亦叫桃源洞,指一个避世乱的地方。《山志》载:“世传,晋永兴年间,乡人齐姓入洞避难,两旁石壁如削,约里许,出谷口,渡横溪,有村庄,竹篱茅舍十数家,犬吠如豹,一老人出曰:‘客何来?’曰:‘仆家山南之西源。’其妻闻曰:‘西源之客,故乡人也。’进入草堂,茶罢,客曰:‘敢问俩长老姓氏?’老人曰:‘老朽姓陈,南村宦族。荆妇罗氏,西源故家,适言故乡人也。恨生于战国,世受楚宦,岁之戊寅,国被王翦所灭后,秦苛虐枸剧天下,富户尽徙咸阳,予隶行中,弃家入山。岁久,不知秦嗣盛衰。客幸祥言。’齐具道:‘始皇之游崩,胡亥受弑,子婴之殪,继西汉,东汉之兴复,蜀汉、魏、吴之鼎分,典牛之受统,当今永兴元年,盖嗣主之十五年也。’老者骇叹,留客居月余。齐一日告归,老人备钱送到洞口,山川如故,人物非前,思忆老人避秦事,故名其洞曰:秦人洞。”宋代诗人潘兴嗣有感于这个近于寓言的故事,曾题有《秦人洞》诗:“秦人当日避风烟,自种桑麻老洞天。绿竹横溪鸡犬静,不知门外晋山川。”宋代另一位诗人梅尧臣亦有《依韵和吴正仲屯田重台梅花诗》:“桃花已满秦人洞,杏树犹存董奉祠。莫怪寒梅独多叶,只缘乐府有新诗。”
这一联中的“郑女花”,典故名。春秋时郑文公妾燕姞梦见天使授己兰花,后生穆公。成典,即以“鄭女花”指兰花。用典见清代诗人吴伟业的《题孙铭常画兰》诗:“谁将尺幅写潇湘,穷谷无人吹气香。斜笔点芽依藓石,双钩分叶傍筼筜。谢家树好临芳砌,郑女花堪照洞房。我欲援琴歌九畹,江潭摇落起微霜。”
颈联中的“楚雪”,典出战国楚国诗人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楚雪”泛指高雅的乐曲。
这一联中的“苏麻”,指一种竹。见晋代人戴凯之的《竹谱》:“厥族之中,苏麻特奇:条干并节,大叶繁枝;凌群独秀,蓊茸纷披。”亦指一种油料作物。见明代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油品》:“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薹子次之。”
尾联中的“珠泪”,指泪滴。见唐代诗人李远的《听王氏话归州昭君庙》诗:“献之闲坐说归州,曾到昭君庙里游。自古行人多怨恨,至今乡土尽风流。泉如珠泪侵阶滴,花似红妆满岸愁。河畔犹残翠眉样,有时新月傍帘钩。”又见唐代诗人李山甫的《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这一联中的“归省”,指回乡省亲。亦指回故乡探望父母。见唐代诗人包颖的《和徐鼎臣见寄》诗:“平生中表最情亲,浮世那堪聚散频。谢脁却吟归省阁,刘桢犹自卧漳滨。旧游半似前生事,要路多逢后进人。且喜新吟报强健,明年相望杏园春。”又见宋代诗人李洪的《次韵子济兄送行》诗:“春草年年愁望匀,鸰原鼎足叹离分。恶诗恨别江南社,驽马惭辞冀北群。细雨催行将食冷,片帆归省待风薰。赠言况得珠玑句,笔陈翩翩妙五云。”
这一联中的“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亦指远行所乘之舟。典出晋代人张华的《博物志》卷十:“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去十馀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用典见清代诗人顾炎武的《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一:“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仇旧相家。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