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三年护国苦鏖兵,古土弥弥黍稷情。
血海千重人饮恨,硝烟万里世耽惊。
铜驼死士同呼吼,铁马哀军共啸鸣。
此日正凭五洲力,铮铮虎旅灭豺声。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5年7月9日。
诗的意思是:三年里保家卫国苦苦鏖兵,古土上涌起澎湃激荡的黍稷之情。血海千重征人饮恨,硝烟万里举世耽惊。铜驼丛中死士同声呼吼,铁马阵容哀军共起啸鸣。这时候他们正在凭借五洲之力,用铮铮虎旅消灭邪恶的豺声。
首联中的“古土”,即“故土”,指家乡。见宋代诗人苏轼的《送玉面狸》诗:“北距飞狐信未通,夜来缚到稿街东。千年妖幼谁家妇,一国蒙茸无是公。丘首可怜迷故土,帝羓空用起腥风。长缨俘献埋轮使,未问豺狼问此翁。”
这一联中的“弥弥”,指水满貌;还指云密布;亦指盛多貌。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一派西湖景致奇,青山叠叠水弥弥。”
这一联中的“黍稷情”,指亡国的感慨。见宋代诗人楼鈅的《送倪正父侍郎使虏》诗:“经帷亲见犯天颜,口伐何劳抗可汗。故国应悲周黍稷,遗黎犹识汉衣冠。殊邻谍报终难测,累岁要盟恐易寒。驰至金城上方略,始知颇牧在金銮。”又见李升华七律诗《蒙羞》:“乾坤反转宇寰惊,竟缔蒙羞城下盟。已碎金瓯抛暗野,正驰铁马吼哀声。三年碧血地天理,一族苍生黍稷情。每思崖山投海恨,今天仍是泪盈盈。”
颔联中的“饮恨”,指抱恨,衔含仇恨。见明代诗人陈节的《落花次石田翁韵》诗:“群芳无力爱春眠,倦倚阑干似醉然。汉女琵琶应饮恨,楚宫粉黛不胜蔫。燕衔零玉遗书几,蜂带余香过酒船。欲为痴儿时洗面,杖藜闲到短篱边。”又见清代诗人许梦青的《感旧》诗:“不堪回首旧山河,瀛海滔滔付逝波。万户有烟皆劫火,三台无地不干戈。故交饮恨埋芳草,新鬼含冤哭女萝。莫道英雄心便死,满腔热血此时多。”
这一联中的“耽惊”,指承受惊恐。
颈联中的“铜驼”,即"铜驼荆棘",喻指战乱后国都残破景象。见宋代诗人俞德邻的《次韵崔郎中游西湖》诗:“万顷湖光一苇杭,画桥横接旧堤长。松环九里烟云湿,梅压孤山水月香。梵宇琳宫增突兀,铜驼金谷自凄凉。悲吟一夜头添雪,惭愧崔鸿在洛阳。”又见明代诗人任瀚的《陈使君招饮阆州王宫》诗:“使君张乐前王地,废殿秋生净绮罗。虫网阶除闻玉马,棘林风露见铜驼。霓裳响屟双成舞,画舸鸣榔百丈过。正自独愁愁不歇,江关萧瑟听骊歌。”
这一联中的“死士”,指敢死的勇士。见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自述二首》其一:“江南啼血送残春,漂泊风沙万里身。汉末固应多死士,周馀乃止一遗民。乍看须少疑非我,只要心存尚是人。坐拥牢愁书眼倦,土床伸脚任吾真。”
尾联中的“虎旅”,原指周代负责王室警卫的虎贲氏与旅贲氏官职合称,后引申为精锐部队的代称。见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一联中的“豺声”,比喻凶恶残忍者的声音。亦指凶残的人。见宋代诗人贺铸的《芜湖王敦城下作》诗:“斗立孤城日四围,贼奴曾未慑天威。风生虎帐豺声厉,尘犯龙颜鱼服归。首揭大航遗臭在,歌流乐府旧音非。当时不慕桓文举,草满中原胡马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