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愁
一愁难掩几丝慌,怎奈重经忽忽狂。
原只欣欣观雪月,如何屡屡变星霜?
他年已惧红头子,此日偏忧白首郎。
四海五洲骇涛怒,惊澜挽处待谁忙?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5年4月20日。
诗的意思是:一缕清愁难以掩饰几丝惊慌,怎奈何又在重新经历忽忽如狂。原只认为可以欣欣然观赏明月,如何又在屡屡骤变星霜?他年已经在恐惧红头毛子,此日偏偏又在忧虑白首一郎。四海五洲都是惊涛怒浪,挽狂澜处我们会等待谁来奔忙?
首联中的“忽忽狂”,指恍恍忽忽,如同神经错乱似的。语出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用典见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寄虞氏兄弟》诗:“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颔联中的“雪月”,指明月。见唐代诗人贾岛的《酬胡遇》诗:“丽句传人口,科名立可图。移居见山烧,买树带巢乌。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却思初识面,仍未有多须。”又见前蜀诗僧贯休的《苦吟》诗:“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因知好句胜金玉,心极神劳特地无。”还见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题吴江三高堂范蠡》诗:“霸越亡吴未害仁,不妨报国并酬身。风云长颈无遗恨,雪月扁舟更绝尘。还了君王采香径,须饶老子苧罗人。鴟夷若是真高士,张陆何堪作近邻。”
这一联中的“屡变星霜”,星霜,指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典出宋代诗人柳永的《玉蝴蝶》词:“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颈联中的“红头子”,即红头,指头裹红巾的农民起义军。见《水浒传》第三四回:“明明地见你指拨红头子杀人放火,你如何赖得过?”又见清代诗人林占梅的《闻曾涤生大师克复江宁,诸贼歼戮殆尽,不觉狂喜》诗:“海天遥处日频瞻,喜信闻来叶梦占。白下舆图归治化,红头仇寇尽除歼。十年壮志冰霜励,百世勋名竹帛添。我愿随鞭凭遣策,瞻韩何日向帷幨。”还见他的《闻扬州失守感赋》诗:“兵燹谁能浩劫逃,平山堂外雁哀嗷。三千殿脚红头尽,廿四桥头白骨高。满地狼烽摧鼓角,故宫萤火没蓬蒿。绿杨城郭成焦土,回忆繁华首重搔。”
这一联中的“白首郎”,指年老做官的人。见明代诗人倪岳的《乐清轩十律为乡友沙士清》其八:“环堵无营寂似禅,百年高兴付新编。谢公可解庞公乐,博望其如鲁望贤。声色抵须污耳目,功名端合让林泉。君看白首为郎者,犹自殷勤事草玄。”又见明代诗人何景明的《送都南濠归吴》诗:“愁论白首为郎日,喜见青山送老年。去望云霄皆动色,到知乡里更称贤。丹梯五岳卢敖杖,春水三江范蠡船。他日著书应不少,可无人识子云玄。”
尾联中的“激荡”,指因受冲击而动荡。见清代诗人张宏的《台湾八咏》诗:“激荡飞流白似银,苍茫烟树绝纤尘。舟横两岸楼相对,风正孤帆月一轮。远近行人争渡口,东西归鸟歇鲲身。城头吹角音偏异,还听猿啼酸更辛。”又见清代诗人郑孝胥的《追纪六月廿八夜灯戏》诗:“军乐泱泱正激荡,众宾同醉万年觞。灯火尽作鱼龙气,角戏仍施虎豹装。䗖蝀横霄惊吐彩,欃枪拂地忽摧芒。主人亲挟胡姬出,试问何如云亸娘?”
这一联中的“惊澜”,即狂澜,指惊涛骇浪。见宋代诗人司马光的《留别东郡诸僚友》诗:“际日浮空涨海流,虫沙龙蜃中优游。津涯浩荡虽难测,不见惊澜曾覆舟。”又见宋代诗人谢枋得的《小孤山》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