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绳
忽见元宵十二层,银河迤逦万重灯。
虽罹世外云中雪,却感人间鱼上冰。
海角一方飞澹月,天涯何处系红绳?
此时只愿谁听语,片石可知韩氏陵。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5年4月4日。
诗的意思是:忽然看见元霄幻化出十二楼层,银河畔迤迤逦逦亮起了万重明灯。虽然遭逢了世外的云中之雪,却感受到了人间的鱼上春冰。海角一方飘飞出一轮澹月,天涯哪一处才能系住红绳?此时只愿有谁在听我说话,在片石上可以能读知韩氏之陵。
首联中的“十二层”,典出晋代人王嘉的《拾遗记·昆仑山》:“(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后因以“十二层”形容仙境中重重迭迭的楼台。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酬微之开拆新楼初毕相报末联见戏之作》诗:“海山郁郁石棱棱,新豁高居正好登。南临赡部三千界,东对蓬宫十二层。报我楼成秋望月,把君诗读夜回灯。无妨却有他心眼,妆点亭台即不能。”又见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颔联中的“云中雪”,是太平天国时的隐语,指刀(兵器)。
这一联中的“鱼上冰”,典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鴈来。”郑玄注:“皆记时候也。”孔颖达疏:“鱼当盛寒之时,伏於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既上,鱼游於水上,近於冰,故云鱼上冰也。”后因以“鱼上冰”代称正月早春时令。见唐代诗人吴晃的《鱼上冰》诗:“春水潜鳞发,寒潭旧藻疏。扬鬐顺气后,振鬣上冰初。戏广怜空洁,浮清媚景虚。戒贪还避饵,思达每怀书。湿映流澌薄,狂游触浪馀。终希泮涣泽,为化北溟鱼。”又见唐代诗人王季则的《鱼上冰》诗:“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冰消通浅溜,气变跃潜鱼。应节似知化,扬鬐任所如。浮沉非乐藻,沿溯异传书。结网时空久,临川意有馀。为龙将可望,今日愧才虚。”
颈联中的“澹月”,指清淡的月光。亦指月亮。见宋代诗人孔平仲的《霁夜》诗:“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又见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横波亭》诗:“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这一联中的“红绳”,犹红线。谓缔结婚姻。见宋代诗人宋无的《春愁》诗:“金雁尘香暗凤弦,红绳风紧阁秋千。园林寂寞无鶑燕,一段春愁是杜鹃。”又见明代诗人王格的《汉宫人》诗:“秋入披香玉露浓,晚妆初罢凤楼钟。恃恩醉却昭阳酒,误把红绳戏睡龙。”
尾联中的“片石韩陵”,典出《陈书》卷二十六:南陈人徐陵少有奇才,八岁能写文章,十二岁能读通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年龄稍大后,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彰德府志》卷一载:徐陵任南陈尚书后,出使北方,行至邺城东边的韩陵山,读了温子升的碑文,惊叹不已,亲自手抄碑文珍藏,后来徐陵回到南陈,同僚问他北朝有什么杰出的人物,徐陵回答说:“唯韩陵片石耳!”用典见宋代诗人吴中复的《览齐山寺陈鸿断碑》诗:“翠琰何年沉朽壤,羡师寻访得其馀。应同湘水断碑字,难辨韩陵片石书。汨没身名真梦幻,变迁时月易丘墟。收藏且作山中物,莫问陈鸿记事初。”又见李升华七律诗《枯笔》:“才华见用我何曾,载载难逢暗室灯。踴跃虽持九华玉,奔流却阻一河冰。方知墨客皆枯笔,岂合蓬山最准绳。小己唯凭林野赋,一呈片石写韩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