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世
徒曾日日祝平安,险世求安难上难。
陋屋每为忧骤雨,孤舟更是骇狂澜。
应嘲古有三年碧,顶悔今遭六月寒。
走到歧途择生死,真成草里一旛竿?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5年3月23日。
诗的意思是:徒劳地每天里祝祷平安,可是险世求安真是难上加难。陋屋每每是最忧虑暴风骤雨,一叶孤舟就更加是惊骇狂澜。应当嘲笑古已有之的三年化碧,顶顶悔恨的是竟然遭受六月深寒。走到了歧途需要选择生存还是毁灭,难道真就成了俗话说的草里旛竿?
颔联中的“陋屋”,指破旧的房屋。见宋代诗人陆游的《初寒》诗:“新雁来时岁又残,丹枫数树照江干。前山云起忽成暝,陋屋雨来初变寒。身退已收清禁梦,里居终出上恩宽。作诗老恨无奇思,时取囊中断稿看。”又见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其三:“陋屋三间草盖成,四时兰菊荐芳馨。但知后圃多栽橘,何必阳山独采苓。破睡雪花茶满碗,慰怀春色酒盈瓶。与人无怨亦无隙,自觉长年心自宁。”
这一联中的“狂澜”,指巨大的波浪,亦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见宋代诗僧释道潜的《曾子固舍人挽辞》其一:“命世高标见实难,狂澜既倒赖公还。学穷游夏渊源际,文列班杨伯仲间。落落声尘随逝水,滔滔论著在名山。凄凉四海门人泪,想对秋风为一潸。”又见明代诗人胡应麟的《王长公闭关修玄谢绝一切独期余过访禅堂余以母病迄今未赴春日索居读公所致诸札掩袂太息怀不能已积成七言律八章用摅鄙臆词之荒陋不暇计也》其三:“寂莫千秋大将坛,谁标砥柱立狂澜。三坟读尽神偏王,四部成来鬓未残。大泽风云回雁杳,中原日月卧龙寒。代兴总愧当年约,极目遥空十二阑。”
颈联中的“三年碧”,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典,指忠诚之心永不泯灭。用典见清代诗人曾国藩的《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其一:“山县寒儒守一经,出山姓字各芳馨。要令天下销兵气,争说湘中聚德星。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书生自有平成量,地脉何曾独效灵!”又见李升华七律诗《致诗友》:“诗友频抒抱膝吟,听中每认两同心。虽无耿骨三年碧,却有回声一寸忱。隽句堪如定名笔,清魂不啻等身金。知音本少应多觅,小可可充牺氏琴?”
这一联中的“六月寒”,指暖日之寒,亦指遭受恶语中伤。见宋代诗人周惠的《萧岩》诗:“万里藏云境界宽,仙源江上起峰峦。莺啼翠柳三春暖,松隐清风六月寒。飞雁忽惊天柱过,蛰龙犹向石潭蟠。宦游争道兹岩好,林下何曾得共欢。”又见宋代诗人廖行之的《和武必达郢亭杂咏韵》诗:“君家华屋隐松关,满壑清风六月寒。半岁胡为漫蓬转,篇诗犹解惜春阑。人言占马应东首,我欲移文向北山。试问啼鹃缘底事,书情终日劝人还。”
尾联中的“草里旛竿”,比喻做人能屈能伸,窘困则屈,显达则伸。见元代无名氏剧作家的《举案齐眉》第一折:“父亲,秀才是草里旛竿,放倒低如人,立起高如人,便嫁他也不误了孩儿也。”